曾在2010年被視為中高端電視標配的3D功能,如今卻面臨被“雪藏”的尷尬。繼13年VIZIO放棄3D電視、16年三星停更3D電視之后,CES2017上LG、索尼、夏普,乃至所有的國產(chǎn)電視廠商,其新產(chǎn)品都紛紛取締了3D功能,共同默認了3D電視的消亡。
本以為3D功能會慢慢淪為高端電視的附屬價值,沒想到它卻被摒棄得如此果斷。而3D電影卻是另一番景象,就連《決戰(zhàn)食神》這樣的劇情電影和《熊出沒》這樣的動畫也做成了3D。明明都是3D為何如此殊途呢?
內容成本決定了3D電視的存亡
3D電影的第一次商業(yè)化運作,是1922年9月27日在洛杉磯大使飯店公映的膠片3D黑白電影《愛情的力量》。但是讓3D電影廣為人知的卻是2009年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緊接著電視廠商抓住了新的賣點,3D電視迎來了一次井噴爆發(fā)。
2011年的裸眼3D技術讓3D電視到達了高潮,大量的廠商在當年的CES上推出全高清3D概念,三星80%的液晶電視都具備3D功能,索尼、松下、夏普都將發(fā)布了多個系列的3D電視。時過境遷,去年3D電視產(chǎn)業(yè)銷售額中只占到了8%,甚至包括3D藍光播放器也下降至11%。
3D電視為何日漸蕭條?概括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止步不前,二個是內容極度稀缺。
雖然從2010就出現(xiàn)了3D電視,但6年的發(fā)展電視上實質進步的卻是分辨率、色彩這些關乎畫質的元素,而無論是主動快門式3D、偏振式3D還是裸眼3D,受限于成本,都沒能在用戶體驗上帶來革命性創(chuàng)新。廠商不斷炒作3D電視的目的也非常明確:競爭激烈、利潤率越來越低的彩電市場,需要不斷推出新的概念、技術,才能持續(xù)博得關注,維持生存。正如現(xiàn)在的VR、AR、分體、合體、人工智能電視一樣。
相比于3D電視限制成本導致的技術止步,內容的乏善可陳才是其走向滅亡的罪魁禍首。3D電視起初非常搶眼,因為賣場的演示片為你制造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但是當你買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3D片源少得可憐,能找到的也是一些陳腔濫調的紀律片、動畫片和有限的3D電影,更別提3D電視直播了。
而且被業(yè)界最為看好的體育賽事3D轉播,奧運和世界杯等大型賽事,一直都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案?,F(xiàn)今都將重點轉換為4K、8K轉播,以及VR轉播。
內容的缺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3D內容的制造成本頗高,運營商找不到一個很好的產(chǎn)業(yè)模式,高額的費用又找不到承擔者。所以內容供應商想盡辦法投機取巧,運用低成本純計算機2D轉3D,反過來這種投機取巧的辦法又更深的破壞了消費者體驗,導致消費者更不愿意使用3D功能。
有人會問,為何不將3D電影照搬到3D電視上呢?票房頂多一個月就能清算了,電視上的收益不能同日而語。
VR游戲、視頻在制作播放上遭遇了同樣的困境。概念是最前沿的,也有Oculus Rift 和 HTC Vive這樣優(yōu)秀的設備,但是整體硬件成本太高,內容制作成本更高。廠商和內容運營商勢必會在效果上有所妥協(xié),但是消費者對這樣的“假”VR又能熱愛多久呢?
另外還有譬如“比普通電視貴一些”、“3D眼鏡佩戴不舒服”等“市井”因素也給3D電視拖了后腿。
3D電視的興衰印證了所有黑科技初期的強勢,發(fā)展中期遭遇的成本困境、以及后期被效果不盡人意但更低成本的產(chǎn)品取代的結局。這樣的例子光在顯示領域就不勝枚舉:等離子被液晶取代、RGB OLED被White OLED搶占先機。光靠技術是贏不了市場的,市場經(jīng)濟下成本優(yōu)勢往往左右著產(chǎn)品的存亡。
你在電影院看到的可能是假3D
反觀電影行業(yè),從前只有科幻大片才能配上3D,現(xiàn)在就連動畫片也要做成3D不可。近期上映的電影,《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歡樂好聲音》、《決戰(zhàn)食神》、《極限特工》無論是劇情片、動作片、科幻片,還是動畫片統(tǒng)統(tǒng)都是3D放映。
為什么啥片都上3D?除了“圈錢”還能怎樣呢。
還記得去年鬧得滿城風雨的“中國特供版”3D《諜影重重5》嗎?屎一樣的觀影體驗簡直都要把人看吐了,尤其最后一段追逐場景,畫面抖得以為盤古又要開天了。本該屬于2D電影淋漓的畫風,變成了一片昏暗加晃動。
全世界都放的2D版,可唯獨中國市場專門轉制個3D版,環(huán)球影業(yè)是有多愛中國的觀眾呢?同樣中國特供的3D電影還有《鋼鐵俠3》、《環(huán)形使者》、《超驗駭客》……早先的還算良心,后來的2D轉制3D就越來越潦草。《諜影重重5》可能是至今最“瞎眼”的假3D高潮。國內的強行轉制的電影更不用說了,這里不予點名。
為何如此多2D轉3D電影?主要3個原因 。第一,政府對國產(chǎn)3D電影有補貼,票房5億以上獎勵1000萬;第二,3D版比2D版可以多收約30%的票房;第三,原生3D拍攝成本太貴。當然還有其他比較“官方”的理由比如:進口影片不發(fā)2D密匙,只能播放3D版本、3D播放可防盜版等。片方也好影院也罷,這樣做歸根結底,都是想多撈幾個錢。
絕大部分的電影并不適合做成3D,有些生硬的轉制讓電影失卻了原本應有的感覺,特別是低成本的轉制完全讓觀影變得“難受”。就連卡梅隆也說轉制的《泰坦尼克號》只有2.8D,要知道這是一部由300名電腦藝術家花費75萬個小時處理29.5萬幀畫面,才得來的大作。那些隨便“摳摳”的3D轉制,又怎能不是假3D?
大家應該很好奇2D電影是如何轉制成3D的吧。人為什么能看到立體的畫面,因為人有兩只眼睛,每一只眼睛看到的畫面視角是不同的,不信你把手指擋在手機屏幕前,分別用左眼和右眼看手指擋住的屏幕內容并不是一模一樣的。拍攝真3D電影其實也就是用雙鏡頭模擬采集人雙眼看到的畫面,不過過程要復雜得多,需要用到雙倍的攝像機、調焦系統(tǒng),還有雙倍的數(shù)據(jù)處理,每次拍攝前都需要進行調試。所以3D電影拍攝的成本和難度都要高非常多。
而2D轉制3D,通俗來說就是通過將2D電影的每一幀畫面的前景、中景和背景手工的摳下來,然后將摳出來的圖層重組為左右眼看到的兩張不同視角的畫面,最后通過模擬人眼的對焦對兩張畫面進行位移。如果要做的好,整個轉制過程也相當龐大費時,每一幀畫面的每個對象都要手工摳出來,并進行修補。所以3D版《泰坦尼克號》光轉制就耗費了1800萬美金。#p#分頁標題#e#
然而那些花500萬人民幣就轉制的假3D是如何煉成的呢?主要節(jié)省的地方在摳圖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用全手工摳圖,也可以用計算機程序摳圖。最坑爹的方法是不用摳圖,直接把一幀畫面復制兩份左右錯開,也能看到3D的效果,這就是傳說中的“字幕3D特效”。
如何在電影院分辨真假3D電影其實很簡單。如果左眼畫面中被前景遮擋住的背景,能在右眼中看到,那說明這是真3D;如果看不到,但是有位置上的不同,那說明是摳過圖的2D轉制3D;如果兩只眼看到的都是同樣的畫面,那就是“字幕3D特效”了。摳過圖的2D轉制3D一般在表現(xiàn)頭發(fā)邊緣和透明物體的時候會有一些別扭,細心的觀眾應該能察覺到。
卓別林黑白默片《摩登時代》
每一種電影技術都有其藝術表達的特點。電影和繪畫一樣也是美學,無論是素描/黑白電影、水彩/2D電影、油畫/3D電影,都只是創(chuàng)作的工具。要想創(chuàng)造經(jīng)典的作品需要創(chuàng)作者深刻的理解這些工具,然后判斷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適合什么樣的工具。把《摩登時代》拍成彩色、配上臺詞還會有它經(jīng)典的味道嗎?然而更多的創(chuàng)作者和電影公司卻把3D電影帶來的市場效果看得更為重要,并沒有潛心的去做屬于3D電影真正的效果和內容。3D是個好東西,卻快被急功近利的制作搞得臭名昭著了。
爛片當?shù)溃訋女斦骝屩鹆紟牛?/strong>
最近一份電影行業(yè)的報告顯示,2016年電影的平均上座率只有14%,是最近5年來最低的一次。報告總結了兩個原因,第一人們對電影質量的心理預期降低了,第二關鍵檔期的電影質量在下降。
如今看電影這種事情所耗費的時間占比已經(jīng)非常之高。我們可以算一算去電影院來回路上1小時,一部電影播放+等待播放的時間3小時。往少了算觀看一部電影的成本都有4個小時了,消費者做決定的難度越來越大,時間風險也越來越高。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是:覺得沒什么好片子,就不想去了。
2016年十大國產(chǎn)IP
電影的質量下降這個也是有目共睹的。2016年是IP泛濫的一年,全年上映了近100部IP電影,但票房只有80多億,相比之下15年IP電影只有16年的1/3,但卻創(chuàng)造了近100億的票房。文娛市場呈爆發(fā)式增長,所導致的結果并非百花齊放,更多的是投資人缺乏經(jīng)驗,對內容制作了解不夠,盲目的追求明星效應和IP效應,想賺快錢,但投入?yún)s捉襟見肘。
漫威和DC超級英雄
相比中國電影盲目開發(fā)新的IP,好萊塢電影就是反復的炒作舊的IP。好萊塢電影已經(jīng)染上了一種“續(xù)集病”,2016年全年共36部大片續(xù)集,平均10天一部。即將上映的《生化危機:終章》、《金剛狼3》又將開啟2017年續(xù)集新篇章。那往后幾年的好萊塢電影原創(chuàng)內容會增多嗎?很遺憾的告訴你并不會,即使續(xù)集再難賺,也比開發(fā)一個大制作原創(chuàng)電影要穩(wěn)賺得多。漫威和DC那么多超級IP離被榨干還遠著呢,誰會著急什么原創(chuàng)?!蹲冃谓饎?》再爛,不也將賺得盆滿缽滿?。?/p>
總結:從3D電視內容講到了3D電影、票房市場,多以批判為主,并不是想說3D技術帶來的內容創(chuàng)新都一無是處,只不過在市場化的前期階段,逐利的亂象是不可避免的。經(jīng)過市場的多次洗滌,不好的東西最終還是會被拋棄。盡管我們是那么容易被“忽悠”、被“煽動”,但是我們對美好的追求從來都是飽滿而熱烈的。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yè)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