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類型的顯示面板,其功能就是圖像顯示,所以談到面板的技術參數(shù),成像是繞不過去的第一問題。古人云磨刀不誤砍柴工,要認識OLED,首先要了解我們的眼睛和視覺系統(tǒng)。
視覺的感受器:眼睛
正常人能辨100萬種顏色,主流顯示設備采用RGB三基色混色成像的方案,每種R/G/B都有0—255共256種不同的值,所以一共能提供256×256×256=1670萬種顏色,遠超人類視覺系統(tǒng)。這個所謂的1670萬色也曾經(jīng)是三星、諾基亞等屏幕廠商們宣傳的噱頭。
(一)眼睛的歷史
在哺乳動物大家庭中,人類的眼睛是一個傲嬌的存在,因為我們的有奶同胞們雖然奶比我們多,但基本都是色盲。我們人類擁有3種視錐細胞,比大部分哺乳動物都多1種紅色視錐細胞。
但是如果跟下蛋的動物們比色彩識別能力,那我們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對于爬行動物或者鳥類來說,它們的眼睛里擁有4種視錐細胞,比人類多一種,每種視錐細胞都擁有不同的視蛋白,感受不同頻率的光線,最終形成彩色視覺。
但我們可以自我安慰說,他們雖然視覺感受器更精銳,但是沒有同樣強大的腦處理能力,而我們有優(yōu)質的大腦,對影像的解析處理會更到位。
其實我們的祖先也不是這么弱逼。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從更古老的祖先那里繼承了優(yōu)質的色覺基因,但是在恐龍時代,由于地球環(huán)境過于舒適,氧氣過于充裕,所以哺乳動物優(yōu)秀的身體結構并沒有轉化成我們的競爭優(yōu)勢,這就好比在石油危機之前,由于油價極其便宜,所以高能耗的車型大行其道(類似恐龍),節(jié)油車型(類似哺乳動物)基本沒有市場空間一樣一樣的。我們的祖先競爭不過結構粗糙原始但霸氣外漏的爬行動物,像螻蟻一樣過著穴居生活。白天窩在洞里,晚上才偷摸出來,看來這宅的基因從那時候就有了。
夜行的生活對視覺自然有了不一樣的要求,對色彩要求不高,但是對光線敏感度要求很高,有奶動物就順勢進化出了強大的視桿細胞,視桿細胞不能夠感受色彩,只能感光,讓我們大晚上也能看清環(huán)境,但是分不出顏色,因為晚上的光亮度達不到視錐細胞投入使用的光照亮度。
由于強大的生存優(yōu)勢,視桿細胞在數(shù)量上迅速超越了視錐細胞,并且擠占了視錐細胞的生存空間,哺乳動物因此丟失了兩種視蛋白,只剩下藍色、綠色兩種。
恐龍滅絕后,哺乳動物棄暗投明,怎奈陽光下萬物如此絢麗多彩,殘存的兩個視錐細胞根本分辨不出來這么多顏色,所以對絕大部分哺乳動物來說,上帝給了他明亮的眼睛,它卻只能當個色盲,哺乳動物基本都是紅綠色盲。
人類祖先靈長類動物由于采摘野果的需要,部分感受綠色的視錐細胞發(fā)生偏移,從而擁有了第三種視錐細胞來感受紅色。這一優(yōu)勢嚴重地有利于快速發(fā)現(xiàn)熟透了的紅色果實,產(chǎn)生了巨大的生存優(yōu)勢,所以人類才得以擁有紅色、綠色、藍色的三色視覺感受系統(tǒng)。
但我們的視覺系統(tǒng)進化時間太短,還遠不完善。由于紅色視蛋白脫胎于綠色視蛋白,跟綠色視蛋白的感光范圍相差不大,只差30納米,所以人類并不能完整的解析整個可見光譜內的顏色,相比于下蛋動物來說,我們仍然算是個色盲。在人類眼睛里絢爛無比的OLED屏幕,在鳥眼里土得掉渣。
這一缺陷也導致人類色盲發(fā)病率很高。
(二)眼睛的感光范圍
光是電磁波,電磁波的頻率范圍非常廣,人眼能識別的部分只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人眼能夠感知并識別波長在380--740納米的部分,并在大腦里產(chǎn)生顏色的概念,比如波長在380~440納米的部分認為是紫色,從而看到了絢麗多彩的物質世界。
在人眼能夠識別的光譜區(qū)域,太陽光是由各種波長的光連續(xù)組成的,燭光也是由各種波長的光混成,為什么人眼能看到的光的頻率處于380nm~740nm之間?眾說紛紜,一說這一段是太陽光能量最集中的一段,另外一說因為人類始祖居住在海洋中,而海洋中穿透力最強的是藍色光,所以生物就從看到藍色光開始,并將視覺向兩邊延伸。
典型的幾種光源的光譜圖如下:
雖然人眼能看到可見光譜范圍內的光線,但是對不同頻率的光線敏感度不同。也就是說如果不同顏色的光線客觀能量一樣,但是人眼感覺出來的亮度是不同的,紅色、藍色、紫色需要更亮才能讓人眼充分看出來,人眼對波長555納米的黃綠色最敏銳,同時不同亮度下人眼對不同顏色的視敏度有所變化,強光時對高頻光更敏感,弱光時對低頻光更敏感。
(三)眼睛的生理基礎
人類眼睛里面有兩類感光細胞,一類是視桿細胞,只單純感光不參與顏色視覺,另外一類是視錐細胞,感受光線頻率,從而幫助大腦形成顏色視覺。
視桿細胞在數(shù)量上占壓倒性優(yōu)勢。夜晚弱光條件下,光線亮度達不到視錐細胞的工作閾值,這個時候只有視桿細胞能正常工作,幫助人類看到世界的輪廓,但無法分辨顏色;另外由于視桿細胞比較均勻地分布在視網(wǎng)膜上,而不是像視錐細胞那樣密集地集中在黃斑上,所以靠視桿細胞是沒法形成精細視覺的,只能看清輪廓。這造成了我們在晚上能看清外界的輪廓,但是要去仔細看一下樹葉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不管怎么努力都看不清。
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對紅色、綠色、藍色最敏感,對其他顏色敏感度降低。視錐細胞主要分布在視網(wǎng)膜上最敏感的黃斑上,高中生物都學過,黃斑區(qū)是形成精細視覺和色覺的區(qū)域,只有當眼睛把外界光線影像投射到黃斑區(qū)的時候我們才能清楚地看清物體的細節(jié)和顏色。
下圖是兩種細胞在視網(wǎng)膜上的密度圖,能清晰地看到視錐細胞尖銳的集中在視覺最敏銳的黃斑區(qū);而視桿細胞則在視網(wǎng)膜上攤大餅式分布,在黃斑區(qū)反而基本沒有。
(四)眼睛的辨色原理
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自然界的物體反射太陽光,反射光線中每個光子攜帶hv的能量進入眼睛,其中波長在380nm~740nm的可見光部分被視網(wǎng)膜上的視覺細胞所感應,產(chǎn)生神經(jīng)電脈沖沿視神經(jīng)傳入大腦,大腦視覺中樞分析神經(jīng)電信號,產(chǎn)生對世界的映像。#p#分頁標題#e#
人類眼睛使用RGB感光系統(tǒng),通過紅、綠、藍三種顏色傳感器(視錐細胞)來感受各種波長的光線,不同顏色的光線引起這三個傳感器的激發(fā)度不同,大腦組合這些信息形成意念中的顏色。顯示面板就利用了這一點,使用三個紅、綠、藍發(fā)光點組合成一個像素點,通過混色產(chǎn)生各種顏色??陀^地說,由紅色+綠發(fā)光點混色產(chǎn)生的“黃色”光線(實際上是波長為500nm和700nm的兩種光線混在一起)和單純的波長為570nm的黃色光線是不同的,但是在人眼看來,他們是一樣的。
在顯示屏幕上的所有顏色,都由這紅色、綠色、藍色三種色光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組紅色、綠色、藍色就是一個最小的顯示單位。紅、綠、藍色又稱為三原色光。
但是實際上很多顏色的光無法通過RGB三原色組合獲得,有些顏色如果使用R+G+B混色的方法得到,紅色就會出現(xiàn)負值,這就意味通過混色得到這些顏色時,需要使用其補色才能得到,這對于RGB模式顯示屏來說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它只能夠得到都是正值的R/G/B相混。
下圖清晰地反映了這一點,橫坐標表示光的波長,縱坐標表示各種顏色所需要三基色刺激值。
這也就造成了顯示面板在顏色顯示方面的第一個硬傷。
結尾
在利用基因技術為人類身體開辟新的接口之前,視覺都會是人類最主要的感覺,視覺為人類提供了80~90%的信息輸入。所以為視覺服務的顯示面板技術在將來仍然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行業(yè)。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yè)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